1月13日讯,媒体人葛爱平在《东方体育日报》上发表了一篇文章,对当前国内职业俱乐部的经营现状以及“管办分离”政策进行了深入点评。

葛爱平指出,中国的职业联赛实际上与过去投资者赞助主导的模式没有本质区别。一旦投资人的资金链断裂或赞助商撤资,俱乐部便会陷入困境。这种情况在中超这20年来屡见不鲜。那么,为何这一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呢?

俱乐部自我造血功能的重要性:推动“管办分离”政策落地

他提到,中超未来需要自我组织和管理比赛,而足协则应减少插手。然而,这样豪言壮语背后,却是对中超如何有效管理及组织的一大挑战。更重要的是,如果不能从制度层面根本性地解决这些问题,那么即使实施了“管办分离”,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。

俱乐部自我造血功能的重要性:推动“管办分离”政策落地

要想真正改善俱乐部生存状态,首先必须为其开辟新的财路。目前,大多数俱乐部仅依靠门票收入和少量周边产品销售来维持运营,但这样的收入往往只能覆盖每场比赛的场租费和安保费用。因此,应当促成足协与各个职业联赛俱乐部之间进行深入讨论,以寻找出路。

俱乐部自我造血功能的重要性:推动“管办分离”政策落地

为此,需要召开一个“三国四方”的会议,其中作为主要领导角色的足协需打开资源的大门,让各个俱乐部分润共享原属于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,比如赛事广告收益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俱乐部自身的发展能力,从而推动整个职业联赛向健康方向发展。“小河满了,自然能汇聚起浩荡洪流。”

否则,即便高喊“管办分离”,如果无法让 clubs 受益,他们仍将处于被动局面,每天都为了生存挣扎,并出现球员欠薪等负面事件。在这种情况下,又怎能指望联赛有所进步?又怎样能够培养出实力强大的国家队呢?回顾近年来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事实。

因此,对于中国职足球联合体而言,仅仅口号式地呼吁“管办分离”并不足以带来实质性的改变。关键在于确保所有俱乐具备自主盈利能力,实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,这才是真正的重要任务。如果基础工作做好了,到2025年时我们的足球环境必定会焕然一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