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氏先贤传·清朝文华殿大学士蔡新
蔡新(1707—1799),字次明,号葛山,别号缉斋,出生于今福建省漳浦,是清朝的一位大臣。他才华横溢,文武双全,于乾隆元年中进士,善于用兵,曾两度担任兵部尚书。他花费十年心血,作为正总裁之一参与编纂《四库全书》。蔡新曾任礼、刑、工、兵、吏五部尚书及文华殿大学士,最终成为“百僚师长”,担任相位。
蔡新少年丧父,家境贫寒,自幼与兄长帮助寡母耕作。他勤奋学习,特别喜爱儒家性理理论,深受作为乾隆老师的名臣、堂叔蔡世远的宠爱。中进士后,蔡新被选为翰林庶吉士,后升为翰林院编修,呈交的讲义受到乾隆的赞誉。
在乾隆十年,他被指派进入上书房,负责教导皇子,成为嘉庆的老师,从此前后担任帝师超过四十年。
乾隆十一年,他出任河南督学,任满后仍在上书房工作。十七年,他负责江西乡试,并担任侍讲学士。随后,他晋升为内阁学士,再升工部右侍郎,调至刑部。
在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秋季,蔡新因母亲年事已高请假回家,后来接至圣谕被任命为内廷总师傅。乾隆三十四年(1769年),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及国子监事务的负责官。不久后,他又调任礼部尚书,并获赐紫禁城骑马。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,蔡新再次担任兵部尚书,届时已69岁,受到乾隆的特别恩典。
蔡新在《四库全书》馆担任正总裁之一,在主要编纂总裁中,只有他和嵇璜参与了全部编纂工作。乾隆对此高度赞赏,将他从兵部调任礼部,并与六皇子永瑢共任《四库全书》馆正总裁,负责主要的编纂工作。
《四库全书》于乾隆四十七年(1782年)二月基本完成,乾隆对蔡新的贡献十分满意。因蔡新需回乡修墓,乾隆特批他于同年四月休假一年。
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六月,蔡新假满返京。七月,他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,同时担任吏部尚书,并获赐“黄扉宿彦”匾额。文华殿大学士自明代起即为辅导太子职位,至清代,其职掌扩展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,成为宰相。
到了乾隆五十年(1785年)正月,蔡新已78岁,参加朝廷的千叟宴,是朝中年纪最大的臣子。乾隆称赞他为“今之群臣,独大学士蔡新长予4岁”。蔡新因年事已高,自请退休。
尽管乾隆对他非常依赖,但还是同意了蔡新的请求,准予以原官致仕,并加封太子太师,特别安排驿站车马送其回乡,沿途地方官为其护行。他的退休之旅极为风光,乾隆对他的恩宠可见一斑。
蔡新虽担任高官,却深深爱着家乡。在告老回乡之前,他多次回乡设立书田、创办义学、设义仓救济灾民、修葺先贤祠等,深受乡里敬重。
他虽身处高位,却始终谦虚谨慎,为人低调。即使遇到地方小吏,他也十分恭敬。他提倡乡邻和睦,劝诫村民以和为贵,反对利用权势欺压他人,因此在乡里广受赞誉。
漳州自古以来没有出过宰相,蔡新作为一位公正、谦逊、勤勉的宰相,使家乡的人们感到无比自豪。
嘉庆元年(1796年),蔡新已90岁,嘉庆皇帝特意为这位老师祝寿,并赐予匾额。他的门生如纪晓岚、刘墉等也为他作诗,称赞这位杰出的老师。
嘉庆四年(1799年)十二月,蔡新在漳浦结束了他93年的生命,晋赠太傅,赐祭葬,谥号文恭。
蔡新在朝为官50年,处事谨严,言行忠于礼法,深得乾隆信任。他撰写《事心录》和《缉斋诗文集》流传于世。
蔡新故居位于福建省漳浦县的下楼村(原称下布村),由浦邑蔡氏族人捐资建于2002年,占地5亩,是一座壮观的宫殿式古建筑。馆内展出大量历史资料与图片,详细介绍蔡新的生平事迹,他的匾额和塑像,以及珍贵的手稿和皇上赐文等,展示了这位清初杰出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家的卓越成就。
蔡新故居现已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前去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。
(2021年4月29日)